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发布日期:2025-05-28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通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查。
自复查工作启动以来,浙江省地质院及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高度重视,院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党委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组建复查工作专班,分解任务清单,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大队全国文明单位复查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作为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后浙江省地质院系统唯一保留这一国家级荣誉的单位,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从“找矿立功”的模范尖兵,到“服务地方”的文明使者,这支队伍在改革深水区中始终锚定“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坐标,秉持“立足找矿、扎根丽水、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在浙西南山区书写新时代地质人的文明答卷。
一、强化改革攻坚中的文明定力 稳住底盘方能行稳致远
事企分离改革启动以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党委以“三铁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铁肩担责抓改革,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研讨会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铁纪固本保稳定,建立“党委委员包联支部、支部委员结对职工”的双层稳控体系。
铁心铸魂强队伍,将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指标细化为改革发展配套措施。
在事企分离改革过程中,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带头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在党的建设、协调保障、规则制定、业务开展等各方面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大队全体事业人员回归丽水并开展多期“转岗赋能”专题培训活动,实现“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工作不断”的改革目标。
二、深化浙西南大地的服务答卷 把文明种子播撒山水之间
扎根丽水近70余载,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将“三光荣”精神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具体实践:
在丽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党员技术骨干始终保持“平时支撑、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平战结合”的工作状态,用“人防+技防”模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缙云废弃矿山再利用和生态修复工作中,青年突击队创新“地质+生态”技术方法,使缙云岩宕蝶变为网红打卡地。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场上,大队扎实开展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创新提出基于LCA理论的价值核算体系和建立县域、重点地质生态区两个尺度的“调查一评价一核算一价值实现”研究体系,为政府乡村资源开发利用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地质技术支撑。
三、构建精神谱系的时代传承 让文明基因焕发新活力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创新构建“三维传承”体系:
在思想维度,打造“地质讲堂+党建示范基地”双平台,将60年代找矿老照片、野外工作老装备搬进地质展览馆,开展“三光荣精神我来讲”系列活动100余场。
在实践维度,成立了5支“党员先锋队”,在2024年丽水地区出现的罕见连续10天区域性暴雨大暴雨期间,“驻县进乡”地质队员闻讯而动、挺身而出,确保了汛期零伤亡。持续开展丽水市文明交通劝导,地质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00小时以上。
在创新维度,组建了1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个创新团队,强化三维建模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运用,谋划建设“区域地质BIM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地质数据可视化与资源共享,为传统地质工作注入数智化新动能。
这种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做法,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成为青年职工的“活教材”、工作中的“指南针” 。
四、规范党建群团的协同发力 构筑文明创建共同体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党委积极探索“浙地先锋 模范争先”党建品牌创建的路径方法,推行党委统筹文明创建全局,工青妇3大群团组织分别打造“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品牌,各业务部门创建“文明科室”“星级项目”。
在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基地建设中,工会牵头成立“职工之家建设小组”,党员干部带头义务参与50余人次。共青团组织“师徒结对”活动,10余对新老职工结成“传帮带”对子。妇委会开展“职工子女寒暑假关爱”活动,带领职工子女探索地质奥秘,点亮多彩假期,感受大队文明创建成果。
这一全员共建机制持续释放聚合效应,职工归属感与队伍凝聚力显著增强,为大队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从江浙之巅到瓯江两岸,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丽水地质院)这支戴着“全国模范地质队”、“全国文明单位”桂冠的地质铁军,正以“岩心般的坚韧”扎根丽水,以“罗盘般的精准”服务地方,在锚定“‘一流地质院’建设,深化模范地质队一流担当”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地质报国、文明润心”的时代华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