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山野五十载 找矿报国铸辉煌 ——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供稿:浙江工人日报 发布日期:2013-10-15
记者张戈报道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年,是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下属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29人,离退休人员53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的80%以上,主要从事以浙江省为主的地质找矿工作。
55年来,省第七地质大队始终坚持“找矿报国,服务社会,富民强队”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全世界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要19年,找到大型矿床的概率不到1%,找到中型矿床的概率仅为5%。省第七地质大队50多年来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浙西南的深山老林,累计完成钻探施工近30万米,探矿坑道掘进2万余米。先后发现矿种57个,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6种,提交金、银、铅、锌、钼、钴、硫、镉、砷及萤石等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20多处。潜在经济价值超800亿元。
大队曾先后荣获国务院“找金矿有功单位”、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19年荣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大队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浙江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地勘先锋”荣誉称号;大队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称号;大队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2012年,大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这些荣誉和成绩背后的艰辛却没有人知道。地质人生活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笑谈为“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他们常年携带着罗盘、放大镜、锤子“三件宝”,带着干粮,吃咸菜,饮山泉,走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祠堂、寺庙、牛棚、旧房成为他们临时的家。
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有的随队职工子女要换4~5所学校才能读完小学,时间短的甚至3~5天就要搬一次家。多数职工一年四季回不了家,照顾不了家庭和孩子。除此以外,最折磨人的还是野外生活的孤独和寂寞。然而,大队的职工没有一个喊过苦,叫过累。
浙江经济发达,近几年矿业经济快速发展,有经验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社会上抢手的人才,收入可观。省第七地质大队有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但近3年没有一名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调离队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地质事业的低潮,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逐年减少,最后几乎没有地质项目。最困难的时候,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省第七地质大队仍没有放弃,用市场上挣来的钱支撑着队上的地质找矿工作,保留了近20人的地质找矿队伍,成为浙江省唯一一支没有中断过地质工作的地质队。
实践证明了坚守的价值,这留下来的20多人成为浙江省地质技术的骨干。其间,他们提交了《遂昌县黄沙腰萤石矿田预查地质报告》,萤石矿远景资源量达2823万吨,开发后可供浙江全省使用30年,为浙江省氟化工产业寻找到了重要的原料基地;完成了松阳县板桥稀土矿、庆元县荷地稀土矿的普查工作,分别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量1.8万吨、98万吨,现作为国家的资源储备;在遂昌治岭头探明了6吨黄金,银57吨,高品位的铅锌矿15万吨……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省第七地质大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和矿山地质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主动与杭州、丽水、衢州等地国土部门联合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分队,在地质灾害高发季节24小时待命,出现地质灾害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造成的损失。